小泉(化名)人生平順,至少至今還是平順的。
大學順利畢業,工作,工作三年后,和同單位且相戀兩年的男友結婚。如今小泉三十了,兒子也已經四歲了。
但看上去挺順利的人生,她卻有一個「隱患」——小她四歲的親弟弟。
小泉屬于計劃生育的那一代,但她卻不是獨生女。不是農村戶口,因此只能生一胎,當年她父母為生弟弟在戶口上動了手腳,鉆法律的空子,為以防萬一直接把小泉送「別人家」去了——她不跟自己父親或母親姓,而是跟一個她剛出生就過世的叔叔姓,這叔叔是她爸爸的朋友。反正名義上,她只是「寄養」在父母家。
為什麼這麼折騰?答案顯而易見,一切都由于她父母的重男輕女。
因此,大家應該也能想到,她讀書是為弟弟做輔導,工作是為賺錢養弟弟,彩禮更是一分不少地被父母收了過去,反正要存起來給弟弟用。
小泉甘心嗎?她不甘心。可惜,就算不舒服,她能怎麼樣呢?小泉并沒有太大的抗爭膽子和能力。
婚后,月子期間婆婆沒參與,養孫子更是。所以兒子四歲這年,已經做了寡婦的婆婆卻冷嘲熱諷地說,人家都是養兒防老養兒防老,她可倒好,養了個兒,有了兒媳就不管她了。
無奈,小泉只能將婆婆接來養老——不過,這中間也有些別的原因。
結果,婆婆剛來小泉家一天,談了一些事情后,當即拎著行李自己跑回老家去了。
這是怎麼了?小泉說什麼做什麼讓老太太不開心了嗎?多一天都不肯待了?
如果讓小泉自己形容她的成長過程,她一定會用「尷尬」和「心酸」。當然,并不是兩個詞四個字就能概括她全部人生,只是這兩個詞出現頻率可能會高一些罷了。
為何尷尬,又為何心酸呢?
歸根結底一句話概括,她有個弟弟。
弟弟小她四歲。父母倒不至于對小泉多差,養她,教育她,為她成長付出花錢,這是肯定少不了的。但首先傷害到她的,就是姓。
四歲那會兒,她媽媽馬上臨產,但畢竟那時家里只有她一個孩子。小小的閨女剛能懂一些事,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實。
她的小伙伴們都跟爸媽姓,可她呢?
「爸爸,為什麼我的姓跟你們的姓都不一樣呀?」小丫頭疑惑地這樣問她爸爸。
爸爸自然不會說實話,也礙于面子,只含混地說,可以不跟爸爸媽媽姓啦,是為了紀念爸爸的一位好朋友啦,云云。
小泉信了,還有挺長一段時間真以為自己是那位叔叔的孩子,爸爸媽媽只是養了她。
但直到她弟弟出生,她開始隱約感覺到一些小小的不同。
什麼事情,只要是好的事情,都緊著弟弟先來。媽媽從不批評弟弟,即便弟弟也做錯了事。
等小泉再大一點,小學快畢業的時候,同學朋友們自然基本都是獨生女,她們班只有兩三個小孩兒不是獨生,且巧了,都有個弟弟。她的朋友還羨慕過她呢,說什麼「你真好呀,還有個小伙伴呢」。
小泉不知道該怎麼說,只能尷尬地笑一笑。
等到中學,她逐漸知道了什麼是「重男輕女」。她很好的朋友們都是女生,也都是獨生女,時不時就抱怨自己父母管太多啦,仿佛把她們緊緊捏在手上。逼著她們每天要多吃菜,不能愛吃肉就只吃肉啦,云云。
小泉心酸。就拿吃菜這件事來說,她爸媽大概真不用擔心她缺乏維生素。肉也吃,但必定沒菜多,更不會有弟弟能吃到的多。
她逐漸發現,身邊女孩兒,只要是獨生女,一開始就活成了她弟弟才有的樣子。
這些都跟她沒關系。
總之,小泉就這麼畏畏縮縮地長大了。
婚后,她生了個兒子,這居然也成了她父母顯擺的點。
「我們家閨女比我們強,第一胎就是個兒子呢。」
不過,現在她的煩惱重心肯定不是「重男輕女」了,而是她那個婆婆。
在小泉的認知里,坐月子不都是婆家來照顧的嗎?她自己媽媽當初就是這樣過來的,也這樣告訴小泉的呀?可她懷孕到生產,婆婆壓根沒來過,因為婆婆的小女兒也懷孕了,才剛懷上,婆婆就緊著自己女兒先去了。
小泉兒子兩歲的時候,有一天她自己也病倒了,高燒。兒子有點拉肚子,雖然不嚴重,但也需要人照顧。老公呢?老公忙著上班,平時根本不管家里,那幾天還出差去了。
小泉被逼無奈,跟婆婆打了求助電話。電話那頭兒麻將噼里啪啦的聲音她聽得清楚,可婆婆依舊說,她也有事,脫不開身,讓兒媳婦自己想辦法解決。
終于,兒子四歲,她和老公回婆家過年。結果就在年夜飯上,親戚夸婆婆家已經有孫子了,不愁留不了「后」了,婆婆卻說出了養兒防老,卻沒見有什麼用的話。
小泉老公尷尬,瞪了小泉一眼。只能她自己默默吞下了苦水。
因此,年剛過完沒幾天,安頓好兒子幼兒園的事情,并和自個兒娘家也見了面后,小泉居然主動提出,要接婆婆過來養老了。
當然,她心里也有點「小九九」。
她弟弟今年二十六了,不學無術,也不正經工作,都換了好幾輪兒了。但她媽媽發愁這兒子的婚事,畢竟年紀到了,便安排相親。
結果還真相到了一家姑娘。現在,就該趕緊籌備婚房,讓對方看到自家的態度。
可婚房對他們這種家庭而言哪里是說買就買的,而且還得留錢給弟弟做彩禮呢。
于是,媽媽找到了她,隱晦提出,她應該幫點忙。
怎麼幫呢?也不打算打擾小泉夫妻太多,畢竟小孩兒都四歲了。小泉媽媽打算把自己的老房子賣了,和老伴兒搬到女兒家來,畢竟那婆家也只有婆婆一個人嘛,住得下,住得下。
等以后兒子需要她,她就再去給兒媳照顧月子。
小泉也為難。住確實是住得下,但三個臥室,她和老公一個,孩子自己也有個小臥室。剩下那一個,爸媽和婆婆怎麼分?
「那麼小的小孩兒要什麼臥室啊。小孩兒到你們主臥去,次臥給我和你爸,原來外孫的房子就給你婆婆嘛。」
小泉覺得不妥,但她不敢違抗,只能寄希望于婆婆也同意了。
于是,婆婆來她家里第一天,她先下廚做了頓豐盛的晚餐,還提前教好自己兒子怎麼「討好」他奶奶,然后向婆婆提出了三個條件——當然,態度盡量好,幾乎有點「低聲下氣」了。
一,不能指望什麼都靠兒媳做。兒媳有時候也會出門跑一些別的事情,所以偶爾需要婆婆也做。
二,不能過分指點孫子的教育問題。疼愛歸疼愛,但不要以老年人的心態去「教」。
這麼兩條還算合理吧,多少能理解。第三條可就不一樣了。
三,接受與親家同住,且孫子和父母睡,孫子的小臥室讓給婆婆。
老太太原本還為能來兒子家養老,兒媳終于「懂事」而高興。結果,話一聽完,她也迷糊了,還隱隱有些生氣。
「等下,你說什麼,你爸媽也來?」
小泉尷尬地說是。
「我住孫子的那個小臥室?」婆婆有些惱火了。
小泉硬著頭皮說,是。
「你爸媽為什麼來?不都是婆家來的嗎?」婆婆果然生氣,沒好氣地問起來。轉瞬,她像反應過來什麼似的,突然又問:「等下,你是不是有個弟弟該結婚了?」
小泉頭皮發麻,還說是,并補充,接她爸媽過來是因為老房子要賣了。
「呵,我就說呢,」老太太冷笑:「我不住了!但你爸媽也別想來!這是我兒子的房子!讓我們受委屈給你弟弟付首付,想得美!」
故事的結局,婆婆回老家,老公知道后也拒絕丈人丈母娘過來,還和小泉大吵了一架。
總之,針對上面這個故事,筆者主要想評論兩點。
一:小泉是受害者,也是另一種程度上的加害者
她肯定已經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了。但為什麼說她還是加害者?首先,她分明讀了書,還上了大學,卻一點反抗的心思都沒有。什麼都讓著弟弟,她忍了。結婚彩禮一分不少地攢著給弟弟,她也忍了。但當弟弟要結婚,連婚房都要吸她這個姐姐的血時,她居然還在忍。而且她自己忍就算了,她還要為此讓婆婆不痛快!
既然如此,小泉可憐又可恨。她繼續可憐,也很大機率老后繼續成為「可恨」的老人。不用她到老,她現在就在為重男輕女的世界繼續增添一磚一瓦,無形間,已經能夠禍害到別的姑娘了。
二:這個婆婆後來遇到的事情確實挺氣人,但她本身也不是什麼好婆婆
兒媳小泉懷孕生孩子坐月子的時候,她人都沒出現過就算了,這當然可以理解。但兒媳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,她不出力總能出錢吧?請個月嫂不就好了嗎?什麼都不付出,卻認為兒媳生孫子是給自己臉上貼光的好事,還要求兒媳養老——她確實說了,是讓自己兒子養老。
但在他們這樣的人眼中,靠兒子養老,不就是在理所應當地免費靠兒媳伺候嘛。
你身邊有這樣的媳婦和婆婆嗎?她們也有「婆媳大戰」嗎?
文/無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