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爾斯泰曾經說過:「全部教育,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,都歸結到榜樣上,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。」
養不教父之過,孩子剛出生,是善良的,是一張白紙,會長什麼樣子,是成材還是不成器,是孝敬還是不孝,是善良還是邪惡,是樂觀向上還是消極自怨,都跟父母的教育有直接關系。
你教育好了,盡到做父母的責任,也不溺愛兒女,要求他們有出息,自食其力,有感恩之心,你老了之后,兒孫自會善待你,讓你的晚年生活有個保障。反之,你自己當父母當得一塌糊涂,兒女不孝的時候,你控訴他們,旁人知道了你這個父母做的事情,可能會覺得你是咎由自取,惡有惡報。
電視劇《知否》里,活得通透的孔嬤嬤說過:「兒女眾多的人家,父母要一碗水端平,才能家宅寧靜。
」
有的家庭兒女眾多,依然可以做到兄友弟恭,哥哥姐姐愛護弟弟妹妹,弟弟妹妹尊重哥哥姐姐,父母老了之后,兒女都盡職盡責孝敬父母,不會互相推脫,而有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間不但無法和睦相處,還反目成仇,手足相殘,對待父母的養老責任更是互相推諉,到了最后,誰都不肯孝敬父母,父母的晚年生活也不會太好過。
兒女之間是否可以和睦相處,是否會手足情深,互相扶持一輩子,關鍵也在于你怎麼處理與兒女們的關系的。
「老二,我今天打算把媽接走,給媽養老送終。爸走的時候,我因為離家太遠,工作耽誤,連最后一面都沒見到,一想到這事,我心里就難受,就覺得自己不孝,你就把孝敬媽的機會讓給哥吧,你照顧好自己和老婆女兒就行了。」
「別啊,哥,媽給我帶了女兒十四年,為我操碎了心,我以前不成器,不懂事,讓媽吃了不少苦,現在,女兒長大了,嫁人了,我有時間了,該好好孝敬媽。老婆也說了,想把媽接過去養老呢!」
聽到兩個兒子為了給自己的養老的事情爭論不休,趙阿姨感到欣慰,而親戚朋友聽說了之后,既為趙阿姨感到高興,覺得她這些年為兒孫操的心沒白操,也感到羨慕,羨慕她教子有方。
01.
趙阿姨今年73歲了,雖然她平日注重養生,鍛煉身體,飲食規律,但是,她畢竟勞累了大半生,尤其是從51年前嫁為人婦后,就一直在為兒孫操心,因此,身體還是隨著年齡的增大,變得越來越差,腿腳不利索了,血壓也很高,其他器官也頻繁出毛病。
前不久,趙阿姨住院了一段時間,醫生建議她身邊最好有親人,以免出現了不測沒人及時送醫,親戚把醫生的話轉達給了趙阿姨的兩個兒子。
小兒媳婦知道了之后,立馬跟工廠請了假,趕回了老家,去醫院伺候趙阿姨,小兒子隨后趕到,夫妻倆苦口婆心勸說趙阿姨跟他們走:「本來,我們想回來的,可是,我們想著回來也無事可做,我們才五十多,總不能回老家打牌度日吧!我們租套大點的房子,我照顧您,老吳賺錢,也夠花了。」
可是,趙阿姨不想麻煩小兒子和小兒媳婦,覺得他們在外打工二十多年,也吃苦了,他們養老金不高,只夠基本生活開銷的,趙阿姨希望他們多攢點兒錢,為孫女分擔壓力。
「媽,丫頭也多次跟我們說,希望您跟我們住,別一個人在老家了,她不放心。什麼叫作麻煩我們啊?當初,丫頭才四歲,我們夫妻倆就出去打工了,一年才回來一次,全靠你跟爸照顧,我們不也麻煩您了嗎?」
趙阿姨住院期間,小兒媳婦又是尋醫問診的,又是親自給婆婆擦洗身子,還醫院家兩邊跑,給婆婆煲湯做飯,卻從未抱怨一句,一直樂呵呵的,時不時給趙阿姨講一些老公和女兒的近況。
02.
趙阿姨的病友看到了之后,很羨慕,夸贊小兒媳婦孝敬,比親女兒都要貼心。
「不是我孝敬,是婆婆比我媽還親。哎,我媽重男輕女,偏心眼,壓根沒把我這個女兒當回事,就不說她了。要不是婆婆媽,我跟我姑娘也不會過得好。」
趙阿姨的小兒媳婦也是本地人,21歲的時候,經人介紹,嫁到了趙阿姨家。為了給小兒子娶妻,趙阿姨借遍了親戚朋友,掏空了積蓄,才給得起親家要的彩禮錢。
趙阿姨有兩個兒子,大兒子學習刻苦用功,不負眾望,考上了大學,去了城里,在那個年代,大學生含金量還是蠻高的,大兒子自然擁有了不錯的前程,還娶了一個家里經濟條件不錯的姑娘為妻。
而小兒子腦子沒有哥哥聰明,也沒有哥哥用功,考了兩次也沒考上,只好回家種地,日子過得十分糟糕。
為了幫小兒子改善生活,趙阿姨夫妻倆留在了老家,又是幫忙下地干活,又是給小兒子夫妻倆尋找出路,為了打消小兒子夫妻倆的后顧之憂,趙阿姨與老伴精心照顧了孫女14年,將其由一個小女孩養成了重點大學的大學生。
「哥嫂多次想接爸媽走,爸媽都為了我丫頭,留了下來,聽丫頭說,她上高中的時候,十點半才下晚自習,爺爺每天都等她,給她做夜宵,睡得比她晚,起得比她早。爸媽的恩情,我一輩子也報不完。」
03.
可是,有一位親戚一直覺得趙阿姨很傻,不是個合格的母親,只因他認為,趙阿姨如果真想讓小兒子過上好日子,就該去找大兒子幫忙。
「以你大兒子的收入,還養不活弟弟一家3口嗎?以他們的人脈,還不能給你小兒子找份工資高、干活輕松的活計嗎?親戚朋友找你幫忙,讓你跟你大兒子開個口,走個人情,你不干就算了,連小兒子你都不幫他,這媽也叫作合格?」
聽了親戚的話,趙阿姨氣不打一處來,把他罵了回去:「我大兒子吃你家一粒大米了,憑什麼要幫你走人情?你提的什麼鬼屁要求?要是我兒子幫了,工作還保得住嗎?至于小兒子,他過得不好,是我這個當媽的沒教育好,對他不夠狠,沒好好督促他讀書,是他不努力,跟我大兒子有什麼關系?」
「你有困難媽幫你,但不能打哥哥主意。你哥哥能賺大錢,那是你哥哥寒窗苦讀十幾年換來的,是你哥嫂天天加班換來的,不是大風刮來的。」
事實上,大兒子也不是沒幫忙,小兒子夫妻倆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大兒子介紹的。雖然趙阿姨著重幫小兒子一家,沒幫到大兒子太多,但是,大兒子和大兒媳婦對趙阿姨拎得清的態度十分滿意,也十分孝敬。
「最終,還是他哥哥贏了,因為孫媳婦有了,媽去看曾孫子了。我跟他們說好了,要是媽不舒服,要及時跟我說,我一定去伺候。」
04.
羅素說:「對孩子來說,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于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。」
兄弟姐妹之間之所以會為了一個玩具發生矛盾,產生怨懟,不是因為他們多想要這個玩具,這個玩具有多好,而是因為這代表著父母的態度。
他們要的不是玩具,而是公平,是父母公正的愛和呵護。若是父母能一碗水端平,用實際行動告訴子女,父母對你們的愛是一樣的,那麼,就不會有那麼多紛爭。
你若是一碗水端平,兒女之間的貧富差距依然很大,那麼,過得差的只能承認自己技不如人,不能兄弟姐妹努力,讓父母操心了。可是,若是你偏心眼,他們只會覺得不公平,覺得兄弟姐妹搶了自己的東西。
E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