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.
朋友圈里有個女孩記錄了母親和父親、子女的相處方式,她對母親有一種「恨鐵不成鋼」的心痛感,但好像母親已經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了大半生,很難有所改變。
她說,我媽媽是個非常無私的人,也是我們家中幸福感最低的人,有時候我真希望她自私一點。
從她記事起,母親似乎就是這樣一個「無私」的形象,有什麼好吃的先緊著公婆、丈夫、小叔子、小姑子和孩子吃,她那時小不懂事,母親把好吃的留給他們幾個孩子吃,他們自然欣然接受。
但是其他家庭成員也覺得理所應當,根本不會反過來謙讓一下,或是關心一下母親。
稍大一些后,她對此非常氣憤,為母親打抱不平。倒不是說爺爺奶奶對母親有多壞,但也沒有多好。母親在這個家就像一個無關緊要的人,默默付出,無私,委屈。但是她的「打抱不平」挨了母親一頓罵。
這幾年她和弟弟相繼工作、成家,她發現母親依然無私,但是多了很多抱怨。
比如:
過節的時候,一家人約著一起去飯店吃飯,大家平時都很忙,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可以多聊聊,不用把時間花在做飯上。
一家人舉手贊成,只有母親反對,黑著臉罵他們賺點錢不知道怎麼敗家了,明明家里什麼食材都有,干嘛非要出去花那個冤枉錢,你們嫌做飯麻煩我來做。
為了讓母親高興,他們只好在家吃飯,父親幫忙看著孩子,他們幾個晚輩和母親一起在廚房忙活。
飯還沒做好,母親又不高興了,指責父親沒有眼力見,自己一天天累死累活照顧一家老小,他就只管喝茶看電視。而后又把矛頭指向兒女,說自己辛辛苦苦把他們拉扯大,卻沾不到子女的福。
女孩非常不解,那頓飯吃得興致全無,她不知道到底該如何與母親相處,自己明明從她的角度考慮,提出有用的建議,母親不采納也就罷了,還要事后反復咀嚼責怪周圍的人。
她甚至覺得母親有點可怕,盡管她很無私,一顆心全撲在家庭上,可她不知道母親想要什麼、不敢靠近她,怕又激起她的負面情緒。
你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「無私」女性,對丈夫和孩子的付出可謂嘔心瀝血,但是她的幸福感很低,特別愛抱怨。
我仔細觀察過這類人,她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——「不配得感」強烈。
她們普遍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所有美好的東西、不配體驗所有美好的事物。她們習慣在親密關系里委屈自己,內心的缺愛、自卑、怕失去讓她們想要做些什麼好抓住這段婚姻。
于是乎,無私奉獻、把婚姻當成人生的全部寄托。
但是你會發現,身邊的人對這類「無私」的女人并沒有多少尊重,尤其是婚姻中的男人。
男人普遍有這樣一種心理——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,就越不用用心呵護。所以,面對女人無私又卑微的付出,他們只會習以為常,并不會因此感恩。這就是人性。
女人想要提升婚姻里的幸福感,就要學會「自私」一點。
02.
過來人的忠告:女人不管和誰結婚,請自私一點,看到自我。
「自私」不是貶義詞,更不是讓你對家人不管不問、睚眥必報。
「自私」的另一面是引導你學會放手,學會愛自己,學會看見自己。
婚姻里,活得最累的女人就是那種大包大攬、從不懂得向伴侶求助的女人。她若在外人面前抱怨,你問她怎麼不讓伴侶和你一起承擔,她又會說,伴侶不懂啊、做不好啊之類的。
實際上,不論是家務勞動還是育兒,一個人承擔全部只會讓你覺得越來越孤單和無力。夫妻的作用就是,無論何時何地遇到何事,兩個人都能夠共同面對、一起承擔。
哪怕你再能干,也要自私一點,學會放手。
該讓伴侶承擔的家務勞動,盡管向伴侶開口,不論對方做得怎麼樣,有人與你一起分擔,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幸福;
育兒工作更要要求伴侶和你一起共同完成,不會可以學習,從零到一就是進步,夫妻倆看著孩子慢慢長大,想想你們在育兒過程中共同經歷的一幕幕,這些都是珍貴的回憶。
愛人,要愛值得的人;付出,也要給值得的人。
有些人缺少感恩之心,根本不把你的付出放在心上,反倒嘲笑你的「無私」,那就沒必要為這種人付出。
有些人性格比較木訥,不太關注誰付出得多、誰付出得少,那麼在婚姻中,女人就要懂得引導對方為你付出。
重要節日里的儀式感,他不記得,你可以主動提醒,引導男人表達心意、送送小禮物;
你在忙,對方在享受生活,你的心里有不平衡感時,也要學會引導男人付出,主動叫他幫忙,讓他知道你是需要他協助的。
你的付出一定要有底線,懂得付出,也要懂得索取。
男人在你的引導下,慢慢形成習慣,眼里有活,知道和你一起分擔,你的幸福感自然得到提升。
女人自從結婚后,大部分幸福感來自婚姻里的人——丈夫知冷知熱、孩子健康快樂、公婆開明、你自己活得痛快。
經營幸福的婚姻,一定不是只有「付出」這一種方式,調動全家人,尤其是你的伴侶,和他一起建設家庭,這樣的婚姻才能更長久。
愛從來不是自我感動,更不是無底線付出。
「做女人,你得自私一點」,希望每個女人都能記住過來人的忠告,別走她的老路,學會愛自己,學會抓住幸福。
先取悅自己,再取悅他人。
今日話題:
你覺得做女人應該學會自私一點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