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熙(化名)的人生有坎坷,有平順。但不論她從前多麼辛苦又孤獨,至少她的愛人給足了她支持。
小熙本是計劃生育時代出生的孩子,理應是獨生女。獨生女想必大家不陌生,這樣的女孩一般能夠得到父母的全部寵愛和支持,是離重男輕女最遠的女孩兒。
可惜,小熙不是。
她是在大學第一年的時候,迎來弟弟降生的。
小熙當初肯定不高興,但這樣的情緒也只能憋在自己心里頭。她雖說是獨生女——或者是前十八年的獨生女,但她接受到的教育,聽到的話,可以歸納總結為一句話——「你要是有個弟弟,或者你自己就是個男孩子就好了」。
因此,弟弟降生的時候,她至少面子上得看得過去。而且爸媽的說法似乎很替她著想,一點都沒有所謂的重男輕女——「我們不是重男輕女。只是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,怕你以后孤獨寂寞,沒有人幫忙也沒有人陪伴。正好現在二胎政策放開,所以給你生個弟弟」。
小熙的男朋友是從中學就「早戀」堅持到大學的,當然,兩人大學不同校,但在同一個城市。男朋友知道她家的境況,聽說她有弟弟后,其實也別扭過一段時間。
但「愛情是偉大的」,別扭別扭也就接受了。而且,男朋友挺愛這個女孩兒,畢竟是從高中走到大學畢業工作的戀人,是自己青春的見證者。
十年過去了,小熙二十八歲,結婚三年,孩子都一歲了。當然,她弟弟還小,才十歲。
可就在最近,小熙的婚姻當中卻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——她的丈夫和她大吵一架,要失婚,甚至說出了讓她滾這樣的氣話。
這又是怎麼了?她老公變心了?不是一直挺愛自己老婆嗎?這還沒到「七年之癢」呢。或者,是小熙做錯事情了?
小熙的故事,且聽筆者娓娓道來。
小熙是個很矛盾的孩子。
這個矛盾倒不是說她性格矛盾,主要是說她心理矛盾。
她是家里的獨生女,出生于一個還算不錯的家庭,也就是普通家庭,溫飽肯定不成問題,對她的投資也不會少,時不時還能出去玩。
聽起來挺不錯對吧?但從小熙有記憶起,她就感受到了父母態度的些許不同。
這個態度,主要和孩子的性別有關。
小熙還記得,自己有一個小三歲的表弟。她六歲的時候一年級,六歲小孩兒說大不大,說小,但已經懂些事了。
她六歲那一年,表弟來她常住的姥姥姥爺家待過一段時間。小熙不舒服在哪里呢?在全家人的態度,對表弟和對她不同的態度。
姥姥姥爺就不說了,肯定抱表弟的時間比她多很多。這也正常,畢竟表弟年紀還小,她和三歲小孩兒「爭寵」確實不像樣子。
但爸爸媽媽的態度更奇妙——總是看著她和表弟,嘆氣,末了還感慨一句類似于「是我兒子就好了」這樣的話。
小熙當時就為此吃醋。別看小熙年紀也不大,但她已經學會了一點——有委屈往肚子里咽。
因為她才六歲的人生當中也遇到過不開心的事情。是她的錯,父母批評罵她,不是她的錯,頂多隨便安慰兩句,完全不拿她的事情當回事。
因此,小熙那時候就一邊委屈一邊下定決心,告訴自己:一定要比表弟強。
很小的時候是出于「不服氣」而努力,後來當然是努力聽話已成習慣。總之,小熙大學聯考不錯,進的是首都不錯的211大學。
結果,真正打擊她的正是大學時發生的事情。她大一第一學期都沒結束,父母就在視訊電話里高興地告訴她——她有了一個弟弟,已經三個月了。
三個月,小熙笑,但笑容苦澀。三個月,三個月了才告訴她,所以之前在瞞什麼?
但父母的開心是真的,她也不好掃二老的興,便也裝出一副開心的樣子。
她未來的老公——那時候還是男朋友,已經談了兩三年的男朋友——知道后,心里有不舒服過。雖然不能說全部,畢竟有不錯的家庭。但一般「姐弟組合」意味著什麼,不用多說,大家心里都明白。
小熙大一結束,弟弟出生。她也挺喜歡萌萌的小朋友,因此後來實打實接受了弟弟的存在。
轉眼,小熙畢業,工作。工作當然不是在首都,男友比她學校差一點點,工作就回了原本的省會城市。她一方面為了與男友在一起,別「異地戀」,另一方面,是為了「遵旨」,聽話。
早在她大一的時候父母就說了,工作別往遠地找,就回家吧,女孩子還是離家近一點好。再說了,他們本身就在省會城市,工作肯定不會有多差。
雖然事實并非如此——他們那個城市的就業環境,確實要進步的地方還很多。但小熙還是回去了,不回去能怎麼辦呢?剛畢業的孩子肯定沒有多少存款,如果就在首都工作,肯定要租房,不愿意她「離家太遠」的父母真的會給嗎?
小熙二十五歲和男友結婚。彩禮嫁妝肯定都是有的,只是有一點小插曲。
她的彩禮,父母全部存起來,留給還很小的弟弟。要知道,小熙的朋友們基本都是獨生女,也有結婚的,人家的彩禮父母可都是一分不動地全給小家庭做啟動資金了呢。
但事情已經過去,她便不提。工作這幾年,小熙也辛苦。一方面肯定要努力賺錢,父母說了她該獨立了。另一方面,她賺的錢還得時不時打給家里,或者給弟弟買玩具。逢年過節,她還得給弟弟壓歲錢。
平時這些資金動向,她老公知道,但沒說過什麼,就當沒看見。可是這一次,小熙確實做得有些過火了。
原因是她抱著自己兒子回娘家看爸媽的時候,爸媽說過的話。
「你看,你兒子都有了,已經有自己的生活和小家庭了,這很好。可是爸媽年紀也大了,養你弟弟有些力不從心。你弟弟畢竟是男孩子,以后結婚的話還得出婚房呢,爸媽壓力大啊。」
小熙心中暗暗腹誹——可你們的房子和資產不也注定是弟弟的嗎?當然這話她沒說,清楚父母想讓她做什麼,無非多拿錢資助弟弟。
她一開始還想著,這種事情不急,弟弟結婚還早著呢。可爸媽三句話兩句都是在講這個,用意再明顯不過——讓她現在就拿錢。
小熙實在推辭不過,畢竟父母都有些生氣了,說她白眼狼,說她不顧弟弟死活。小熙相當于是被「半逼著」拿的錢。
她自己小家庭畢竟有存款,雖然也沒有特別多,她瞞著老公偷偷拿了五十萬交首付。父母說了,房貸他倆還,她只用操心首付就成。
可這件事情還沒過去兩天,老公有個事情就嚇到了小熙——老公的媽媽,她自己婆婆,居然病了,重病。
老公愁眉苦臉,不知道自己媽媽能不能挺過這一關。小熙自然安慰。但她最害怕的還是來了。
老公和她商量,拿自己家的一部分錢治療,畢竟父母都退休了,治病是筆不小的錢。他們孩子還小,幼兒園就在門口,不會花太多。
小熙傻眼。她支支吾吾的,還是糊弄不過去。老公起疑了。
男人自己查完家庭余額后,愣了半天——錢呢?他們家庭的財產呢?怎麼就剩那麼一點夠生活用得了?
他怒氣沖沖找老婆質問。他有預感,表現可疑的老婆和這筆錢有脫不開的關系。
「什麼?買房了!給你弟!」
小熙蒼白無力地辯解,說自己父母年紀也大了,確實出婚房有點困難。
「婚房!」她老公都氣笑了:「你弟才十歲!」
這下,不止這五十萬,小熙從前偷偷支援自己娘家的那些小錢,也被老公直接拿到台面上來講。
這件事的結局,老公執意要失婚,還要兒子的撫養權。不過孩子太小,一般只會判給媽媽。小熙不想失婚,苦苦哀求,老公這才態度松動了一點。
不過,她已經拿出去的那五十萬是確實追不回來了。她父母也不愿意女兒失婚,只好別別扭扭地保證,五年以內連本帶息地還回去,還打了借條。
小熙自然兩頭不落好。丈夫氣她,父母也埋怨她,她現在是個正經八百的「扶弟魔」了。
故事到這里基本結束。關于故事當中的主要人物,筆者有兩個方面想評論。
一:文中的小熙確實做錯了
她剛開始偷偷摸摸給家里錢就不是很正確。既然需要「偷偷」,那就說明已經超出了夫妻雙方商定好的數額,對他們小家庭是有影響的。當然,前期她老公都忍了下來,可她後來拿五十萬給自己弟弟買房子的事情確實很過分了。
小熙自己的孩子是兒子,只能希望她的孩子能被養好,不要再成為等著自己被扶的那個「弟」——沒有姐姐,那就其他姑娘來「扶」。
二:比起「扶弟魔」,真正應該被諷刺挖苦的應該是使她成為扶弟魔的人
這里說的就是文中小熙的父母了。從小熙的成長環境就能看出,這對父母其實不是很合格。他們像是在卯著勁兒等二胎政策放開呢。
當然,類似的事件中,諷刺對象并不一定是父母,也有可能是其他人,他們的共性無非是都是「監護人」。如果沒有監護人,那麼一個孩子長成什麼樣,和大環境便脫不開關系。
你身邊有小熙這樣的姑娘嗎?她們後來如何了呢?
文/無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