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,選擇生育子女只是讓人生變得圓滿,讓自己獲得慰藉的方式之一,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義。
養育子女不僅是甜蜜的負擔,更是一種深沉的責任。父母對子女有教養之責,但子女對父母也有盡孝的義務。
李芳(化名)在老伴去世后便含辛茹苦地拉扯兒子長大,但是兒子卻對母親并不上心。
在和兒媳同住了7年后,李芳終于笑著離開了兒子家,自己獨自一人回到了老家。
李芳父母是農村人,一直以種田為生,也沒有文化,但是李芳卻十分喜歡讀書。
當時掃盲隊駐村的時候,她每天都學得十分起勁,後來識了字,又喜歡上了文學和數學,而且相較于文學而言,她對數學才更加拿手。
李芳美麗大方又聰明伶俐,收獲了大多數同齡人的好感。
在父母的介紹下,李芳和丈夫相知相愛,婚后育有一子。
李芳年輕時在工廠當會計,丈夫是工廠的技術員,婚后二人也不曾為物質煩惱。
生了孩子后李芳很快就回到了工作崗位,一干就是二十多年,一直忙碌在家庭和工作之間。
因為工作敬業,認真負責,李芳的職位還得到了提升,工資也有所上漲。
從生下兒子的那刻起,夫妻倆便處處為兒子謀劃,除了維持家庭日常生活水平的開支,其余錢都被夫妻倆存了起來,留著以后給兒子娶媳婦兒用。
天不遂人愿,李芳丈夫因工作勞累,積勞成疾,在兒子十二歲的時候便離開了人世,只留下了一對妻兒相依為命。
為了繼續保證兒子的生活質量,在李芳的安排下,兒子國中便住了校。李芳趁著兒子在學校讀書的工夫,拼命賺錢,在工廠下班后也會經常找兼職,每個月只有周末才會接兒子一起回家。
李芳的父母和公婆平常在生活上也給予了母子倆很多幫助,對孩子也十分疼愛。
盡管失去了父親,但是李芳兒子也得到了長輩更多的愛。
在所有人的寵愛下,李芳兒子平安順利地長大了。李芳平時工作很忙,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,再加上孩子終究缺少父愛,就更顯得母子倆之間很是疏離。
不管怎麼說,在李芳的教導和撫育下,兒子也順利讀完了大學。兒子成績平平,在大學里也并沒有名列前茅,因此畢業后也只找到了月薪4千的工作。
盡管兒子性格內向,在工作上的表現并不突出,但好在為人踏實,領導安排的任務都能及時完成。
工作了兩年,李芳兒子便交到了女朋友。
女友是縣城本地人,父母是企業的普通員工,女孩兒為人十分機靈,性格很外向,工作薪資和李芳兒子差不多。
李芳的兒子和女友交往一年后就互相見了家長,雙方家長對兩個孩子都比較滿意,但是,女方提出了硬性要求:男方必須在城里全款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,倆人才能結婚。
雖然李芳早些年就為了兒子的婚姻大事一直在存錢,但是孩子父親去世后,重擔就落在了李芳一個人身上。
李芳也很努力,奮斗了多年也有些積蓄,但是,考慮到自己的養老,她并不想把所有積蓄都拿出來給兒子買房。
但是兒子自己也拿不出買房的錢,女方家庭還要求必須全款買房,但是,李芳最終還是在兒子和未來兒媳的要求下,拿出了全部積蓄為兒子買了房。
兒子和兒媳結婚以后,兒媳主動提出想要接李芳去同住。
雖然李芳心里很高興,覺得兒子和兒媳都很孝順,但她還是拒絕了同住。
李芳這麼多年來都是一個人生活,她已經習慣了自由自在的日子。所以,相比較于和兒子兒媳同住,她更喜歡自己生活。
李芳認為,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避免矛盾,另一方面她自己也更自由,不用為孩子們的瑣事煩心。
兒媳很快就懷了孕,結果,媳婦兒剛懷孕,兒子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母親接到了家里。
原來,李芳誤解了兒子兒媳的「好意」。
原來兒子兒媳并不是出于孝順才要接李芳去同住,而是因為夫妻倆想馬上要個孩子,想讓李芳同住是為了讓她照顧兒媳。
李芳這才清楚了兒子兒媳的算盤,但她覺得兒媳才剛懷孕,根本不用自己照顧,但兒子態度強硬,處處以自己媳婦兒為先,李芳只能搬去兒子家住。
李芳從兒媳懷孕照顧到兒媳生產,又從兒媳坐月子照顧到孫子長大,這一住,光帶孫子就已有7年之久。
兒媳懷孕她做家務,兒媳坐月子她伺候兒媳和孫子,孫子長大她又繼續照顧兒子一家,李芳一直在為兒子一家忙碌,沒有自己的私人生活,更沒有自由。
兒媳懷孕辭了工作,兒子薪水也不高,家庭日常開支都是李芳在負責。
後來,孫子慢慢長大,雜七雜八的事情也多,李芳的退休金又大多數都貼給了孫子。
可7年之后,到孫子能上小學的時候,兒子兒媳又趕走了李芳。
兒媳以自己母親身體不好,想搬來常住養病為理由,要求李芳搬回老家,騰出房間來給她父母。
李芳覺得自己對兒子和兒媳已經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,盡了應盡的義務,心中無愧,以后無論如何也不會再為他們付出,只會開開心心地過好自己以后的生活,不再過伺候人的日子。
盡管李芳心里不舒坦,但還是心中感慨:終于自由了,一口答應了兒媳的要求。
李芳當天就收拾好了所有行李,聯系好了車,第二天一早就離開了兒子家,笑著回了老家。
孩子和父母是彼此的行囊,兩者在人生的大多數時間里都會依偎在一起。但孩子會遠行,父母會老去,沒有人會一直停留在原地,也沒有人會一直年輕有力。
時間在流逝,時代在變化,孩子和父母心中的想法也會變了又變,彼此是熟悉的人,但并不見得雙方永遠都會心意相通。
一:老人要拿得起放得下。
任何人都無法真的做到彼此相伴一生,父母和子女之間尤是如此。
父母老了需要子女陪伴不假,可是子女無法在老人需要時立刻出現在身邊也是事實,在相伴的時光里,父母和子女很難說清道明誰是誰非。
老人要拿得起放得下,這樣才能送孩子一份心安,給自己一份自由。
二:明智的老人會盡量避免和子女同住。
明智的老人會盡量避免和子女同住。因為明智的老人很清楚,距離產生美,人和人之間距離過近只會更容易讓對方發現自身的缺點,繼而產生矛盾。
老人和子女同住發生矛盾是在所難免的事情,但是老人選擇獨居,只是生活上會不方便,但倘若選擇和各自成家的子女同住,心上也并不見得會舒坦多少。
因此,老人盡量避免和子女同住,既維護了家庭和平,也給了自己再次建設新生活的機會。
文/無筆